读《上海体育史话》策略吧
寻体育历史记忆
《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
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
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随小体
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今日收官!
全球顶尖赛艇健儿汇聚淀山湖畔
让“赛艇热”席卷申城
更爱上了这座依水而生的城市
而这份激情还将在国庆假期延续
2025上海赛艇公开赛紧密衔接世锦赛
将于10月2日至3日在苏州河开赛
本期体“谈”记忆策略吧
小体带你循着南苏州路76号那栋红砖墙建筑
回看上海划船运动的故事
南苏州路76号的变迁
1863年,上海划船总会正式成立,会址在苏州河石桥西首。1875年,上海划船总会历经波折,终于在位于恒丰路桥附近的苏州河边建造了一座船库,那时被叫作“舢板厂”。1900年,上海划船总会将“舢板厂”转让给公共租界工部局,从对方手中以低价获得位于外白渡桥与乍浦路桥之间苏州河南岸的一块土地,在1905年正式迁至新址,这便是如今依然坐落于南苏州路76号的划船俱乐部。
20世纪初,苏州河边的上海划船俱乐部
这座建筑依苏州河而建,由船库、码头、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以及一幢设有11个房间的会所小楼组成。建筑整体占地约2.173公顷,设计风格折中,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内部设有大型宴会厅、前厅,更衣室、盥洗室等功能用房也一应俱全。在俱乐部主建筑落成一年之后,建于俱乐部西侧的室内游泳池也顺利完工,游泳池专供上海划船总会会员使用。
南苏州路76号原划船总会旧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号召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1953年5月,由市政府外事处、房管局、教育局负责接管划船总会,当时除全部房屋不动产外,尚有未被运走的旧式重叠板赛艇28条、桨60余支。1955年春,原国家体委相关领导视察了这批英国人移交的旧赛艇,并指示要开展这项运动。
此后,原上海市体委成立了上海划船俱乐部筹建组,由祝益寿负责。经过反复选择,确定在龙华港口黄浦江边为基地,征地70余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并新造训练艇和竞赛艇(平滑板)150余条,成为我国当时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一个划船基地。基地于1956年开工,1957年12月基本完成,1958年5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上海市划船俱乐部,并举行开幕式,邀请浙江队进行了划船表演赛。
专业队、业余队齐开展
1956年,上海从全市高校、中学及部分工厂、机关中选拔了30余名游泳运动员进行划船运动训练。由王炳耀、程骏迪两同志担任教练,再从训练班中选拔出男、女运动员19名,成为第一批划船运动员。当年11月,上海划船队领队祝益寿,教练程骏迪、王炳跃、王文奎率领队员参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划船比赛——全国划船表演赛。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双桨、双人单桨有舵手、四人单桨有舵手、八人单桨有舵手,上海队获得男子四个项目全部冠军,女子获得双人和八人两项冠军。
1957年2月,上海举办了“划船辅导员训练班”,交通大学、水产学院、第一医学院、同济大学、格致中学、复兴中学、市三女中、江南造船厂、上海电表厂、上海柴油机厂、海军测量队、市级机关等29余家单位的40余名学员参加训练。结业后,学员回原单位工作,并在各单位陆续建立了业余队,这是上海群众性业余划船运动的开始。在此基础上,1957年8月24日至25日,在划船俱乐部举行了上海市第一届划船锦标赛,组织进行了11个项目的比赛,同时选拔出新的上海市划船代表队。
1957年,上海赛艇运动员在黄浦江上参加上海市划船锦标赛
1958年至1959年,我国划船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划船比赛中第一次增加了皮划艇项目。此时上海已有上百支业余划船队、千余名运动员,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为了迎接第一届全运会,上海正式成立了划船运动队,共有男女运动员60余名。1959年9月,上海队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八项比赛中的五项冠军,荣登团体总分第一。
1959年,上海赛艇运动员陈士麟、廖崇先、吴怀益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获得男子双人单桨有舵手冠军
再出发开始新历程
历经岁月变迁,时间来到上世纪70年代,上海的划船运动也开始了新的历程。1973年,原划船队领队和教练员5人被调回,着手恢复划船俱乐部,当时一是借长风公园游泳场、银锄湖进行划船业余训练和选拔运动员参加第三届全运会等赛事;二是在黄浦江围堤造地,重建船库、活动用房和码头,从1975年起至1980年经过近五年奋斗,造地33亩,新建了活动楼房、船库、更衣淋浴室等,建筑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初步建成一个新的基地。
此外,除扩大市划船队外,上海又建立了市划船少体校,并在普陀、徐汇等七个区县分别建立了业余划船少体校。1980年上海还正式成立了协会,同时下设裁判委员会。
1984 年,中国赛艇队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时全体合影
上海划船队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的九项赛艇比赛中夺得了五项冠军。同时,上海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也屡创佳绩。1980年至1983年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三次世界大学生赛艇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吴育伟、范安萍、陈昌凤、史美萍、徐国良、颜军、唐宏伟、顾家宏先后代表我国大学生队在双人双桨、双人单桨有舵手、双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单桨有舵手四个项目中夺得八金一银。1982年第九届亚洲运动会上,上海运动员颜军、徐国良、李建新在双人单桨有舵手项目中夺冠,取得这些成绩也标志着我国划船运动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水上运动场从无到有
1981年,原市体委为迎接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进一步发展上海划船事业,经市政府批准,决定在青浦淀山湖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比赛要求的水上运动场。
经过近两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83年9月初在这个原是一片田野和荒滩水域中,如期建成了一个规模、标准都符合国际比赛要求的、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水上运动场。当时的水上运动场陆上占地150余亩,水上面积700余亩,有主航道2250米,四周筑成大堤,堤面宽15米,绕场一圈5000米。大堤两侧绿化,中间筑宽7米的环场公路,比赛时作摄影摄像车道,平时可作划船运动员长跑素质训练使用,也可作马拉松、竞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的训练或小型比赛使用。在主航道东侧有1个800米长、55米宽的副航道。此外还有1个5500平方米的水上船坞,1个可供停泊机动艇和大型帆艇的面积500平方米的水上船库。陆上建有可供百余名运动员住宿的生活接待和办公楼房,以及1个可供3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1个可作篮球、排球活动和器械体操活动的训练房,可通过电脑控制全场比赛用的高25米七层、面积253平方米的指挥塔,1个大型船库及1个简易船库。
如今的水上运动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场地所有设施设备均符合赛艇世锦赛办赛要求
该场地作为第五届全运会皮划艇、赛艇、帆船、帆板比赛使用,它的规模、标准和质量符合国际比赛的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体育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在第五届全运会上,上海队在赛艇项目中共夺得10金9银5铜,为上海代表团在第五届全运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大牛证券app官方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